皮拉提斯是甚麼?一文搞懂與瑜珈的差別

皮拉提斯和瑜珈有甚麼差別?
它們看起來都很優雅、靜態,且專注於呼吸與身體控制,但實際上,它們在起源、目的、原理和練習方式上都有明顯差異。
如果你常常分不清這兩者的不同,別擔心!這篇文章將一次幫你搞清楚!
我們將先帶大家認識它們各自的起源與核心理念,再介紹它們分別適合的人群。
現在,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一、皮拉提斯的起源與核心概念

皮拉提斯這套運動系統的創立,源於一位德國男子——約瑟夫·皮拉提斯(Joseph Pilates, 1883–1967) 的獨特人生經歷與理念結晶。
🔹 一切始於健康的渴望
約瑟夫自幼體弱多病,患有哮喘、風濕熱與佝僂症。為了強化身體,他從小便開始接觸體操、健美、拳擊等多種訓練方式,並在實踐中逐漸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運動理念。
🔹 戰爭中的啟發
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,他被英國關進拘留營。儘管環境惡劣,他仍帶領其他囚犯進行自創的鍛鍊方式,並協助傷員康復。他甚至在床架上安裝彈簧,讓臥床不起的傷員能夠對抗阻力進行鍛煉。這些簡易的康復器械後來被改造成早期的訓練設備,也正是現今皮拉提斯床(Cadillac)與核心床(Reformer)器材的前身。
🔹 傳承到紐約
1926年,他移居美國,並在紐約創辦了第一間皮拉提斯工作室,吸引大量舞者、表演藝術家、運動員和上流社會人士前來練習,幫助他們改善體態、增強核心力量並預防運動損傷。皮拉提斯的訓練方式因能有效提升核心穩定性、改善身體對稱與動作效率,而受到廣泛推崇。
🔹 現代皮拉提斯的演進
自創始人約瑟夫·皮拉提斯於1967年過世後,這套原名為「控制術 Contrology」的訓練法,逐步演變成今日全球廣泛流傳的現代皮拉提斯(Modern Pilates)。它不僅保留了原始理念,更融合科學、醫學與多元文化元素,發展出更豐富多樣的面貌。
皮拉提斯像是一種動態雕塑,讓你邊動邊強化核心肌群。
二、瑜伽的起源與修習重點

瑜伽起源於古印度北部的喜馬拉雅山麓,是古印度六大經典哲學體系之一。
瑜伽(Yoga)這個詞源於梵文「Yuj」,意為「連結、合一」,象徵著身體、心智與靈性的整合。最初的瑜珈並非以體位法為主,而是一種靜心、冥想與精神覺醒的修練。
🔹 合一
瑜珈的本質是「合一」——將身體、呼吸、心念與靈性緊密連結。
它不僅是一種運動,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與內在修行。
🔹 覺察
瑜珈強調對當下的覺察。
從呼吸、動作到每個細節,練習的是回到自己、認識自己的能力。
🔹 平衡
不只是身體的穩定,更是心靈與生活的平衡。
透過練習,我們能在快節奏的世界中找回內在的寧靜與平衡。
🔹 呼吸
呼吸是連結身心靈的橋梁。
透過控制呼吸,就像掌握了內在能量,不僅能讓練習更加深層,也能使情緒更加穩定。
🔹 內修
瑜珈不僅存在於墊子上。
從日常行為、飲食選擇、思維模式到人際互動,它是一種向內探索的修煉,每個生活選擇都能成為修行的「練習」。
瑜伽像是一場內在旅行,引導你與自己連結。
三、練習方式與動作邏輯的差別
面向 | 皮拉提斯 | 瑜伽 |
---|---|---|
起源 | 西方,源自復健與動作訓練 | 東方,源自靈修與哲學思想 |
動作模式 | 流動式動作,著重核心穩定與控制 | 多為靜態停留,著重身體伸展與平衡 |
特點 | 核心力量控制+肌肉耐力 | 柔韌性+身心平衡 |
工具使用 | 常使用器械 | 大多使用瑜伽墊、瑜珈磚等輔助道具 |
運動強度 | 中高強度、訓練導向 | 可高可低,視流派而定 |
適合人群 | 產後修復、腰背疼痛者、久坐/站者、想提升運動表現、塑形者 | 高壓人群、追求身心放鬆者 |
四、適合對象與目標差異
皮拉提斯:
適合追求體態雕塑、增強核心肌群穩定性的人。此外,它也廣泛應用於運動傷害的預防與康復過程。
瑜伽:
適合希望紓解壓力、增進柔軟度與呼吸覺知的人。同時也非常適合追求放鬆與冥想的人們。
五、我該選哪一個?
皮拉提斯與瑜伽,並不是二選一的對立選擇, 而是身心健康的兩個方向,就像左右兩翼,讓你穩穩飛行。
想培養穩定的核心、更優雅的體態?皮拉提斯是你的好選擇。
想放慢步調、釋放壓力?瑜珈會溫柔地陪伴你。
最好的方式,是讓兩者交替練習, 讓身體更強壯,心也更柔軟,讓身體獲得更全面的滋養與平衡。
想試試看皮拉提斯?
歡迎預約 Core Balance 的體驗課,讓我們幫你從身體出發,找回屬於你的平衡感。